在中國當下的社會中,富人的孩子是富二代,衣食無憂,生活優越。

但是許多的工薪階層,收入并不高的家庭也把自己的孩子當富二代養,滿足孩子的奢侈要求:手機電腦非蘋果不要,衣服鞋子一定要耐克阿迪。
家庭不寬裕,他們覺得自己虧欠了孩子,擔心自己孩子被別人比下去,產生自卑心理,所以更加嬌慣、寵溺孩子,再苦再累,也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罪。

于是大多數的孩子都過著一種極其享樂的生活,用著最新的電子產品,穿著時興的大牌,四體不勤,五谷不分,衣來伸手飯來張口。
雖說關愛下一代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,值得弘揚,但萬事都要有個度,太過溺愛就走向極端了,父母的“呵護”,對于孩子們來說,無疑是一味“毒藥”。
過去寒門出貴子,現在寒門出敗子——窮家富養,正在毀掉我們的后代!這,并非危言聳聽,而是社會同病。尤其是獨生子女,從小家庭慣養,凡事父母代替,缺乏生活鍛煉,不能獨立自理。更沒有承受壓力,經受挫折的韌性與堅強。

寒門再難出貴子,”這句話并不是空穴來風,事實證明,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,很多挨窮挨怕了的父母, 因不想孩子再步自己的后塵, 繼續窮下去,寧愿再苦也不能苦孩子。
在孩子小時候,不讓孩子做家務活,只需專注讀書, 其他事情都不用理, 結果養出了白眼狼和啃老族。
不曾也不能吃苦的孩子,因不曾嘗試過勞作的辛苦, 會變得好吃懶做,只顧享樂,沒有擔當和不知感恩。即使長得牛高馬大, 也依然是伸手將軍, 依賴父母和他人的供養。
這些窮人家的“富二代”只會使家庭變得更窮。
“富二代”,在人們印象中與好吃懶做、揮金如土、不求上進、行為乖張劃等號,顧名思義是因為家里有錢、寵溺,造成孩子不懂事。
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,尤其城市新中產的崛起,言正行端、吃苦耐勞的富二代越來越多。相反,窮人家的孩子卻沾上了以前富二代的毛病。

相當一部分孩子培養成了豆芽菜,不是白嫩細長,便是白胖端粗。只能順著捋,經不起半點揉搓。從小,便不許孩子對環境與事物有切身的認知與接觸,這也怕臟,那也怕碰。在孩子的成長期間,用愛剝奪了孩子練就本領,經歷挫折,學會自我成長的權利。
這個現象最大的原因是家人的補償心理,越是家境不好,越覺得不能虧了孩子。
寧肯窮了全家,也不能窮了孩子,是他們的教育信念。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他,習慣了伸手討要,缺乏感恩心理,今天花明天的錢,消費遠遠超出他的能力。

補償心理,是長輩的自我安慰。
10年前,窮人勇于承認自己的不足,在教育孩子問題上能夠保持清醒:我們家境不好,你要多扛責任,自強自立;
如今,各種創富神話沖擊社會各個階層,越來越多沒有創富的人,把責任推給機遇、社會不公、階層固化,因為看不到希望,只能傾盡所有對孩子進行補償:我不管你將來如何,至少小時候,別人有的你都有。富人都是真正苦過的,他們不會覺得讓孩子吃苦是很大的問題。
限于自己的眼界,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,很容易在教育上犯第三個錯誤:認為只要學習好就行。
貧窮家庭的這種自尊教育,讓孩子特別“晚熟”。當同齡人已經知道踏踏實實為一日三餐、十年后的生活拼命時,他們卻抱著熱乎乎的自尊心,幻想只要擺出成功人士的派頭,就能成功。
不是你刻意嬌慣,只是從小就沒對孩子進行客觀世界的嘗試、實踐和認識性的引領與輔導,更沒進行正確合理的人生教育。無節制,不顧及,更不感恩,只懂伸手,極端自私。缺乏起碼的生存能力和事非觀念。從局部看,是單個兒家庭的教育問題;但從整體來說,還是受社會風氣的不良影——享樂主義,金錢至上,再加獨生子女唯我獨尊的從小嬌慣,就養成了自私自利只會享樂,一切依賴父母的寄生生活。
尤其是最為普通的平常人家,孩子大了卻還得靠父母養活,有的大學畢業,卻眼高手低,這也不想干,那也干不了??蓱z他們的父母,從小嬌慣,老認為孩子還小,只予滿足,不予約束,任性發展,成為不除的田,不剪的樹,能夠茁壯成長嗎?他們再苦也不苦孩子,一切圍著孩子轉。讓孩子覺得自己就是太陽,別人都該為他服務的。常此以往,不把孩子慣壞才怪呢!習以為常,盡管長大了,他們也根本不顧及自己的家境與父母的辛苦,極力追求奢侈的生活方式,張揚攀比,不勞而獲,夢想一夜暴富,不知天高地厚!

貧富差異,本質上是教育的差異。當富人已經轉變教育方向,開始培養能夠更好適應社會的復合型人才,窮人卻走起了10年前富人的彎路:無限度地寵溺孩子,只求成績,不求其它。
結果,富人家的“窮二代”越來越富,而窮人家的“富二代”越來越窮。為人父母真正的成長,是能夠正視自己人生的失敗,反思貧窮的成因。我永遠記得小學5年級的某天,一貫冷傲堅強的父親在飯桌上說:“我這輩子才華和努力都夠,賺不到錢的原因是個性太強、處事不圓滑。
父親身上貧窮的成因,在我這里得到了很好的修復。如果他沒有坦誠面對,而是怪家庭怪社會,后代可能就會在偏執的怪圈中,變得又窮又驕傲。
家長坦誠面對自己的不足,比故作堅強更有威信。條條大路通羅馬,不要跟住在羅馬的人比,父母與孩子合力的每一分努力,終究是離羅馬一天天近了。

我所了解,發達國家的孩子,家庭再富有,也從來不會覺得自己的家庭有什么優越,更不會出現炫富顯擺的可笑行為。他(她)們自然而平實地生活著,與同伴和社會是平等相處的。
面對、接受、處理、放下。愿天下為人父母者,都堅信父母比學校更有力量,再大的教育資源差異,也比不過父母心態的差異。

看來,成熟的社會,就應該有堅實的道德基礎,合理的社會保障與嚴明的法律法規。使人民無后顧之憂,便不會再望子成龍。平和而實在地做人、做事、做公民,不做公子;沒有窮家,再不富養,就不會敗家誤國了。